(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8月7日2025年配资网最新消息公布,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公布各批次集采中选药品合同签订和供应情况的通知》,将截至7月31日各批次集采中选药品未建立配送关系、合同签订率较低、配送率较低三类情形的企业进行了通报。通知显示,其中配送率为0的药品多达419个。
就在同一天,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也发布了《关于保障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供应的提醒》,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5家药企的37个集采中选药品出现供应保障不足。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通知截图
超400个集采药品中选后不配送,配送的积极性为啥不高
据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信息梳理统计,共有253家药企的411个中选药品尚未建立配送关系;270家药企的675个中选药品配送率较低,其中配送率为0的药品多达419个;37家药企的46个中选药品合同签订率(中选药企和医疗机构/配送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的比例)较低,其中签订率为0的药品为44个。这些中选药品来源于省级带量采购、第八至十批国采、全国中成药集采、全国中药饮片集采、胰岛素专项接续等。
配送率、合同签订率直接反映集采结果从“中标”到“落地执行”的转化效率,也是衡量集采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监测指标之一。为何企业好不容易中选了之后,却不配送呢?
“集采中选后配送率、合同签订率低不是新鲜事,对企业来说,中选后又冒着失信危险不配送,有时候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国内某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负责人李玫(化名)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解释说,目前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是由中游配送企业先跟上游供应机构以垫付资金的形式采购药品,提供给终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再跟采购医疗机构结算,医保结算回款需要一定周期,加剧了药品流通企业的资金压力。加之大部分基药中选产品价格被压得很低,留给中游流通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企业配送的积极性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而言,药品的物流配送和仓储均有严格要求,成本居高不下,配送积极性自然不高。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中选后“0配送”由多重因素交织导致,核心是价格机制与维持供应链长期稳定之间失衡。“价格倒挂与利润挤压是根本诱因。部分企业在集采竞价中为抢占市场报出非理性低价,甚至低于生产成本,加之部分中标后遭遇原料涨价或环保成本上升,导致生产严重亏损,企业丧失供应意愿。”金春林说,而配送环节积极性不足加剧了供应链断裂。现行按药品价格比例一定比例收取的配送费用随中标价大幅下降,但配送覆盖面积未相应缩减,成本压力使配送企业尤其不愿承接农村等地区的小批量、低价值订单。
供应不足影响临床用药,“0配送”困局怎么破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上述通知中强调,药品中选却难供应的情况已经影响医疗机构临床用药,要求相关企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建立配送关系,签订采购合同,确保供应充足稳定。河北也向企业发出提醒,将持续监测中选产品供应情况,对医疗机构订单响应不及时、配送率明显偏低等问题突出的企业,将通过提醒、约谈、告诫等方式督促限期整改。
短期来看,金春林建议加强集采执行的动态监测与分级响应能力,各省需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断供苗头并快速干预。在供应链层面,可探索小额订单集约化配送方案,适当提高此类订单的配送费用以激励企业;同时,应建立区域间绿色通道与应急调配网络,实现医院间、地区间的药品紧急调剂,保障临床供应。
“长期来看,破解‘0配送’困局需价格保障、加强供应链韧性、监管效能三管齐下。要让集采政策更好地执行落地,需要系统性优化集采规则与责任机制,确保量、价、质的平衡,建立投标成本动态核算机制,从源头上避免价格与成本的严重背离。同时鼓励生产与配送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明确配送责任,形成一体化供应保障。加快医保基金回款速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并推动生产企业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同关系,稳定供应链源头。”金春林说,还必须强化违约惩罚力度与信用监管联动,切实抬高违约成本,使信用约束落到实处。
从流通企业的角度看,李玫则认为,提高药品流通药企在集采价格谈判环节的话语权、提高中游配送行业的集约程度,是解决集采配送供应环节问题的关键。
“可以对现有GSP认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流通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根据其配送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设置相对应的集采药品配送的准入门槛,减少中游配送的无序竞争;同时在采购规则的微调中,对部分价格低廉的基药,适当给予药品流通企业一定利润空间,提升配送积极性。” 李玫说。
赤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